办学许可证现在难不难办理?
今天一早看到消息,珠海市发布通知,文化艺术类、科技类培训机构场地建筑面积
调整为:150平方米。
据我了解,这基本上是广东省最低的面积要求了。大部分城市目前还在守着200平的底线,后期是否会调整,敬请期待。
办证也是今年开年以来的热点话题,同时,深圳部分机构也有收到街道办
的告知书,明确了几个时间节点:
继续办学的,6月30日之前照着整改标准整改,并在12月1日前拿到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,重新刻制公章……
不再继续经营机构的,需要在11月30号之前完成耗课、清场、关门,否则,12月1号后还在经营,就按违规处理。
以上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
就办证这个话题,在前两天的线下课上,应朋友的要求,也跟大家讲了从“办学许可证”办理到转让退出的前因后果
,这里挑一些内容展开一下。
对于办证的话题,实话说,个人感觉很多企业主还没有抓到办证的重点在哪里。还停留在场地、消防、教师资格证
等硬性条件上,而没有把思路转变到后续经营压力上来。
硬性条件,说句不好听的,几乎是一次性用钱就能处理到位,它们也并不是影响机构能否存在的核心要素。
同时,各地部门,也会根据实际调研到的情况,对办证门槛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。也就意味着,对于硬性准入条件,今年会是门槛较低的一年。
个人猜测是:愿办尽办,能过就过。错过今年的统一办证机会,未来不一定会这么容易。
当然,对于证照合规,大家都很清楚,最大的问题是:手上可以挪用的款项大大减少!过往极低的投资款、长期挪用未耗课收入、只管招生不管成本和耗课的局面,真的一去不复返了。
与之相对应的,过去靠运气也能赚钱的教培行业也不再有了。像个商人一样,死死控制住成本才是唯一的出路。
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,再加速耗课,缩短学费转化为收入的周期,最后才是努力开源招生。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,就得做好长期追加投资
的准备。
另外,过往未耗课,虽然在办证的时候不会强制要求记录进去,但最后退出的那一刻,也是要还的。整体经营成本大大提高,已经是箭在弦上,随时可发。所以,我非常认同前面提到的,深圳某区对机构巡查时发的告知书。
先告诉你,对照文件,考虑清楚,审慎决定……继续做,如何推进;要清场,如何推进。
然后才有接下去的工作。不懂也不愿学习如何控制成本,并做到持续单店盈利的机构,或许此刻退出是最好的时机。其他不宜说太多。可以这么说,中国教培行业30多年,今年开始正式进入轮回!
资本盛宴过后,教培行业将再次回归最初的根本逻辑,即提供优质的教育课程,收取合理的学费,形成良性的财务模型,以单店盈利为出发点逐步扩张。
招生、耗课、控成本,三位一体的运营时代
已经开启。后知后觉的企业主,将被市场狠狠教训。
接下来还愿意继续选择经营的教育机构,大致具有几个特点:
一是教学服务导向,确保转介绍和续费稳定;
二是产品接近刚需,最好是跟国人认知或学校应试有关;
三是运营成本把控到位,且对于机构健康的财务模型有系统的认知;
四是重视招生,但不迷恋招生,长期花精力构筑机构自身的私域体系;
五是一切合法、合规,接受各项监管。
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的措施,在教育行业整顿集中体现为:资金监管
和证照合规。
两大措施足矣让机构覆灭,投资人出局,创业者不入。
双减之后,教育行业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,机构只剩下“单店盈利模式
”这一条路可走。
只能努力把机构经营到正向利润(流水>结转,结转-成本=利润【为正数】)。否则,就只能是源源不断的追加投资和及时止损。
要想做好“招生”“课耗”“控成本”三位一体,对于大部分企业主来讲,实难!
不是难在招生和耗课,而是难在控成本!
成本能够控住的前提是:有边界。
做多少流水,要多少利润,能花多少成本,可以配几个人?端午节买粽子、中秋节
买月饼、请员工吃饭,不能超过多少钱等,各项细碎的数据标准建立。
既是机构经营的边界,也是常态化运营的参考依据。
假如不曾有过“边界”,哪怕事情做得再好,也犹如很懂水性的人在大海里游泳,最终会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吞噬…… 经营边界感
,运营常态化。把这10个字看懂了,机构经营的认知真真的上了一个大台阶。
还在局内的,唯一能做的就是今早搭建机构内部的精细化数据管理
体系,从商业运作逻辑上,重新认识教育行业的经营规则。
当然,也可以选择: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凭实力亏掉之前凭运气赚过来的钱(也可能是因为算不清楚账,觉得自己赚到了的钱)。